分享到社交媒体:

1. 引言

许多企业探索适合自身的质量体系,但问题在于管理者往往只关注管理者视角的体系,忽视了指导团队实践的重要性。我们在【质量三人行】播客第六季《S6E1:不同视角下的质量体系》聊到这个话题,但感觉没聊明白。因此,我写下这篇文章,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。

本文旨在强调质量体系不应区分为管理和实践,而是一个全面、系统的框架,以促进团队能力的构建和高质量软件的交付

2. 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局限性

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,如ISO 9001、TMMI和TQM,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框架和流程,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。

2.1 传统质量管理体系概述

ISO 9001

ISO 9001作为国际标准,主要关注过程的标准化和管理体系的建立。然而,它往往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,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感到迷茫。此外,过于强调文档和程序的合规性,可能导致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不足,进而影响软件质量的提升。

TMMI

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(TMMI)提供了一个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成熟度评估框架,旨在提高测试过程的能力。然而,其复杂性和高成本使得许多企业难以全面实施。TMMI的重点在于过程改进,而非直接指导团队的日常实践,这使得团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缺乏有效的质量提升方法。

TQM

全面质量管理(TQM)强调企业文化和员工参与,旨在实现组织的整体质量改进。然而,TQM的实施往往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成熟,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操作步骤,使得部分企业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面临困难。

2.2 局限性总结

综合来看,传统质量管理体系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重形式轻实质:过于关注流程和文档,忽视了实际操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。
  • 短期行为驱动:往往关注短期绩效指标,缺乏长期质量提升的战略视角。
  • 信息孤岛: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,导致质量管理的信息无法有效流通,影响整体协作。
  • 适应性不足: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,传统体系往往无法及时调整以满足新的需求。

3. 不同视角对质量体系的需求

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,质量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不同角色的需求,尤其是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视角。这两者之间的需求差异对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。

3.1 管理者视角

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,质量体系的主要需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可靠的度量与考核指标:管理者希望通过量化指标来监控团队的质量状况,评估项目的进展和成果。这些指标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,并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。

  2. 战略指导与决策支持:管理者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整体质量视角的体系,以便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够依据数据做出明智的选择。这种视角能够帮助他们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。

  3. 持续改进:管理者期望通过质量体系推动团队的持续改进,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,以便及时识别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。

3.2 一线员工视角

一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,面对的是具体的实践和操作,因此他们对质量体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明确的实践指导:员工需要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践标准,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高效地交付高质量的软件。没有明确指导,员工可能感到困惑,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。

  2. 技能提升与培训:一线员工渴望获得必要的培训和支持,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质量意识。这种能力提升不仅能增强个人信心,也有助于整体团队的质量交付。

  3. 反馈与参与:员工希望在质量管理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,通过反馈机制表达对质量标准和流程的看法,进而促进质量体系的持续优化。

显然,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对质量体系的认识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。那么,是否应该有两套质量体系,一套满足管理者的需求,另一套满足一线员工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为质量体系通常由管理者来主导建设,满足一线员工的需求是管理者需要做到的。只有将这两者的需求有效整合,才能建立一个全面、系统的质量管理框架,实现高质量软件的交付。

4. 质量体系的目标:构建团队质量能力

质量体系应服务于构建团队质量能力,以实现高质量软件交付。以下是核心思想的详细阐述:

4.1 体系的全面性

质量体系是一个需要从相对高层次才能全面理解的概念。管理者往往是比较容易能够看到整个质量体系的人员,他们需要意识到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,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框架。通过将质量体系视为一个整体,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团队,确保各项实践的有机结合。

4.2 不区分管理与实践体系

质量体系不应被简单地区分为管理体系和实践体系。管理者的角色不仅限于考核和评价,还应积极指导团队的实际工作。在制定质量管理标准时,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指导,以便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提升质量。

4.3 培养体系化思维

虽然一线员工可能无法直接看到高层次的质量体系,但培养体系化思维对于他们来说同样重要。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员工理解自己工作在整体质量管理中的作用,促进他们在日常任务中主动思考如何提升质量。通过培训和引导,企业能够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,从而提高整体交付能力。

4.4 服务于团队能力构建

质量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团队的质量能力,从而实现软件的高质量交付。

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略引导团队朝着质量目标方向前进,并且通过流程实践层面的指导,帮助团队提升质量能力。而另一方面,价值交付和质量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团队质量能力状况,以帮助团队实现持续改进,促进质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。

5. 质量体系应为灵活指导框架

在构建质量体系时,必须认识到全面综合的质量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化模板,而是一个灵活指导框架,需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。

5.1 量身定制

每个企业的文化、结构和运营模式都各不相同,因此,质量体系应根据这些特定条件进行设计。管理者应与团队密切沟通,了解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,以确保体系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的需求。

5.2 灵活调整与持续演进

质量体系的制定应具备灵活性,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。一方面,企业需允许团队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确保质量管理流程能够支持团队的高效运作。另一方面,随着企业的成长,质量体系也应持续演进,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业务目标。这种动态管理的思维能够确保质量体系始终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。

5.3 以质量目标为导向

在提供灵活性时,企业必须明确质量目标,以驱动团队的行为。质量体系应作为高层级的指导框架,避免限制团队的自主性。通过鼓励团队在质量目标的指引下,灵活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,企业能够有效提升整体质量,保持竞争力。

总结

质量体系不应简单区分为管理和实践,而是应该整合各个层面的需求,作为一个全面、灵活的指导框架,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。通过鼓励团队在明确质量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,企业能够有效提升质量交付能力,适应市场变化,保持竞争优势。

推荐阅读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