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vid的质量框架
Navid的质量框架里的五根支柱涵盖到了敏捷全功能团队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测试、持续集成快速获取反馈、关注业务价值等几个方面,不一定是最完备的,但的确可以作为敏捷团队质量改进的一个参考。
这个版块关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,从质量的角度聊测试,而不止是测试。内容来自技术趋势、行业实践和个人经验的结合,分享质量与测试相关的所有主题。欢迎关注质量的同仁们,一起来讨论交流。🤝
Navid的质量框架里的五根支柱涵盖到了敏捷全功能团队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测试、持续集成快速获取反馈、关注业务价值等几个方面,不一定是最完备的,但的确可以作为敏捷团队质量改进的一个参考。
构建测试的体系化思维的基础篇,主要是从测试的基本职责出发展开,介绍了相关的方法、工具和实践,适合初级测试人员;当然,对于中高级测试人员,也可以对照着看看是不是这些基本职责平常都做到了,在自身的测试体系里边是否涵盖了相关内容。
测试人员做的工作不止测试,需要承担质量分析者、协调者以及倡导者职责,也因此有了另一个更为合适的名字——QA。
这本小书的内容全部来自我个人十几年敏捷项目实战经验的总结,旨在帮助测试人员和敏捷团队在新形势的挑战之下,能够拓宽思路,对软件质量的保障增加信心。
测试敏捷化的背景、目标、主体和关注点都不同于敏捷测试,是不宜用于敏捷开发模式的,只适用于传统企业的稳态模式,也不能帮助稳态团队实现敏捷转型。而敏态、稳态共存本身就是数字化转型的过渡阶段的产物,因此在稳态测试团队采用也需要谨慎前行。
转型必然会带来多个方面的变化,对曾经的那种舒适感将会是个很大的挑战。如果转型势不可挡,也无需过多焦虑,而是应该以成长型的心态面对,积极地学习和了解新的模式,勇敢而坚定地探索新模式下赖以生存的新方式。
为了使软件质量保障的结果与KPI和干系人的期望保持一致,需要曝光质量保障过程。通过这种方式,能够收到反馈以持续改进过程中的每个活动。本文通过一个模型分享如何通过质量指标来提高QA(测试人员)的绩效。
数字化转型强调业务价值驱动、以技术为核心,传统的业务部门和研发部门都会在转型中得到重视,而传统的测试部门因为得不到相应的关注和指导,通常会处于尴尬的局面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如何帮助测试团队顺利完成转型备受关注,本文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。
本文通过分析近十来年《ThoughtWorks技术雷达》上的各种技术、工具,从质量赋能角度来看相关技术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趋势,探讨质量赋能的必要性和落地方法,强调QA需要转变为赋能者、质量倡导者;文化认知、质量策略、人员能力不能成为质量赋能路上的绊脚石。